全面優化人才服務環境
創新是第一動力,人才是第一資源。近年來,合肥市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、省政府關于人才工作的系列決策部署,全力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,聚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?,F擁有高等院校60所、在校生60多萬人,擁有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400家,院士工作站59家,博士后工作站125家。全市集聚各類人才185萬人,專業技術人才86萬人,其中“兩院”院士123人、國家“千人計劃”專家274人,國家“萬人計劃”專家145人次、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895人,省“百人計劃”專家113人、省“特支計劃”專家100人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34人、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325人、省戰新產業技術領軍人才317人,中國政府友誼獎外國專家3名,省“黃山友誼獎”外國專家20名。
“引得來”--傾情打造“養人”之城
先后制定出臺《關于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創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見》《關于進一步支持人才來肥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》,重點實施人才發展“6311”工程,形成既“頂天立地”又“鋪天蓋地”,覆蓋各類別、各層次人才在各個發展階段的政策扶持體系。每年安排不少于2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,扶持各類人才來肥創新創業,推動科研成果轉化。設立天使投資基金,投資項目81家,基金規模達4.94億元。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,完成試點企業59家,激勵總額近5億元。全面推進領軍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引進、廬州英才和廬州產業創新團隊培養“雙引雙培”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培養、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選拔、合肥友誼獎等重點人才工程,扎實推進“緊缺人才引進計劃”“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扶持計劃”“青年優秀人才儲備培養計劃”“夢創天使計劃”“基層成長計劃”等人才項目。創新設立“合肥雙創英才港”,拓展人才引進“綠色通道”,建立事業單位編制動態調整機制,開啟國際化引才育才模式,探索建立海外產業孵化器,獲批第二批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。
“用得好”—以良好的事業平臺成就人才
圍繞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、系統全面推進創新改革試驗市、濱湖科學城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四個創新主平臺建設。依托大科學裝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,潘建偉、郭光燦、杜江峰三位院士組成的量子科技“GDP”國家隊,分別在高新區成立科大國盾、本源量子、國儀量子公司并正常運營。全力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,已建成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、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、北航研究院、哈工大機器人研究院、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、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等10多個協同創新平臺。支持企業建設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工作站、重點實驗室、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,大力扶持平板顯示、集成電路、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車、智能語音、量子信息、裝備制造、生物醫藥等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。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600家,組建平板顯示、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2家,柔性引進兩院院士52人。
“留得住”—以優質的服務凝聚人才
落實領導聯系專家制度,組織實施人才服務專項調研。深化人才評價制度改革,繼續優化職稱申報程序和評審條件。成立中國國際人才市場合肥分市場,高標準建成合肥國際人才城,開通“合肥國際人才網”和“綠色通道”。全面推進“互聯網+人才服務”,建設一體化人才智慧服務平臺。出臺《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通過直接補助、貸款貼息、稅收獎補等方式,培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。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近600家,50家被評為安徽省信用等級A級以上企業,從業人員超過2.1萬人,營收突破200億元,稅收突破10億元。先后出臺《合肥市人才公寓建設使用管理辦法(試行)》、《合肥市新落戶人才租房補貼發放實施細則》等政策文件,加大安居保障,對新落戶的高校畢業生等人才,3年內每人每年最高可發放2萬元租房補貼。先后舉辦中科大“墨子論壇”、國家“千人計劃”專家合肥行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專家學者創新創業論壇等,組織100名優秀企業家和高層次人才赴美國、英國等地交流培訓,組織四批160名公務人員赴港培訓,借助高端交流平臺,讓合肥與世界進行智聯。